close
看到這篇文章生命教育教學活動~遠離困擾 尊重生命實在讓我很不舒服,
對遭遇親人自殺學生(遺族)的協助方法中,大部分「抄襲」我的文章,
為何我說「抄襲」,而非「引用」?
作者應該心理有數,居然連「結語」都有幾句是抄我的,整篇文章,大概只有三行不是我寫的。
 
更讓我不滿的是,百分之八十的篇幅都是我的文章,居然還能被斷章取義。
例如我描寫是「協助面對」情緒困擾,被改成「解除情緒困擾」,
悲傷需要的是協助面對,而非解除,
悲傷的情緒正常的很,何需解除又該如何解除?
 
更過份的是,我的文章幾乎都在強調,親人自殺死亡後,
那些劇烈的情緒都是正常的,
但在結語中居然出現一行 學習悲傷與憤怒時的情緒管理以增加挫折容忍力
這是什麼?這是在暗示人之所以悲傷是因為情緒管理不好、挫折忍受度不高。
心愛的人自殺死亡了,人們連悲傷與憤怒都不被容許,這是什麼教育?
 
還有一句是自殺意念來自負向的自我概念,這些低自尊與否定自我的看法也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看來作者必定沒修過自殺學,才會下此結論,人為什麼會自殺,這大概用一整篇文章來說明都不見得說的清楚。國內外大師也無人敢以單一原因來做自殺的解釋。
 
更讓我生氣的是,居然能在對遭遇親人自殺學生(遺族)的協助方法的文章中批評「自殺」。
知道這樣會多麼傷害遺族的情感嗎?
 
基於以上理由,請在五月一日之前修改文章,否則就請拿掉我寫的部分。
若不處理,將以違反智慧財產權處理。
以下附上被改的文章以及我的原文供大家參考,紅色字體表示不是我寫的地方
 
對遭遇親人自殺學生(遺族)的協助方法
  對遭遇重要親友自殺的學生而言,被容許哀痛的時間會過去。喪禮結束了,學生開始期待自己可以擺脫混亂情緒,恢復上學。通常,這種期待不切實際,自殺造成的影響不會這麼輕易消散,以下提供面對自殺者遺族(包括學生)解除情緒困擾的參考(呂欣芹, 2006):
1、不要害怕哭泣,掉眼淚具有療傷效用。
2、請你能信任的人來協助你一起渡過,避開告訴你要怎麼覺得或如何感覺的人,假如你想要說
話,就 打電話給人,找一位傾聽者跟他分享。
3、既然無可挽回,就試著體會逝者的痛苦,學習尊重他的選擇。
4、你會常處於「為什麼會發生自殺事件」的掙扎中,直到你不再需要知道為什麼或是可以接受
分的答案。
5、你可能對自己曾做過或沒有去作某些事而覺得有罪惡感,要記得:沒有一個人在別人的生命
中是唯一的影響力。
6、知道你可以活下去,也許你不認為如此,但是你是可以的,给自己時間去恢復,允許自己得
到專業幫助。
7、沒有食慾、失眠、憤怒、罪惡感、混亂是很常見的反應;你可能覺得被強烈的情緒淹沒,你
並沒有發瘋,那些都是哀悼的反應。
8、你可能對某個人、對這個世界、對你信仰的神明、甚至對你自己感到生氣;那麼就表達出這
個情緒,這是正常的反應。
9、 情緒是可能像潮水般再倒回的,但是你那時經驗到的是殘存的哀傷,未完成事件的片段。
10、懷抱悲傷不代表你仍然愛逝者,放手不意味著忘記,想起逝者時不必哀慟逾恆。
11、試著回想過去美好的回憶,走出悲傷不一定要忘記過去。
12、有自殺的想法是普通的,但不意味著你將按照那些想法行動。
13、儘管代價實在太大,還是可以試著找出自殺事件帶給你的正向改變。
                
結 語
~~ 沒人想主動品嚐悲傷的經歷,自殺的話題是沉重的,但一定得面對。~~
~~文明社會之所以有別於野蠻社會,就是對生命的尊重。~~
自殺意念來自負向的自我概念,這些低自尊與否定自我的看法也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
除了消極早期發現可能的自殺悲劇外。自殺防治工作應從小、從教育、輔導與治療三方面同時進行,教孩子面對人生必然與偶然的失落,學習悲傷與憤怒時的情緒管理以增加挫折容忍力。
~~教導孩子生命的可貴與美好、發現一己的獨特與無可替代、能欣賞與愛自己,直到永遠。~~ 
 
撰文/呂欣芹(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
審查/林綺雲(台北護理學院教授)

  衛生署於6月30日公布去年國人十大死因,自殺首度躍升男性死因第8位,且去除年齡等因素後,自殺死亡率增幅更較前年增加兩成,去年計有近4300人自殺身亡。這些數據提醒我們該注意什麼?除了需積極的推動生命教育,教導學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增加學生的挫折容忍力等以避免輕生之外;同時要能正視學生也可能正在面對家中有親人或校園中有師長或同儕自殺的失落與悲傷情緒。換句話說,協助學生走過傷痛的蔭谷,陪伴他們面對自殺者留下的種種問題與悲傷,是不得不重視的課題,也是生命教育的一環(呂欣芹、洪晴晴,2004)。

  對遭遇重要親友自殺的學生而言,被容許哀痛的時間會過去。喪禮結束了,學生開始期待自己可以擺脫混亂情緒,恢復上學。通常,這種期待不切實際,自殺造成的影響不會這麼輕易消散。如果教師只是一再告誡學生「要回到學校上課」、「聯考快到了,唸書最重要…」而學生又真的做不到時,最終,他會拒絕你的幫助。事實上,根據Lukas和Seiden的研究發現,接受問卷調查的受訪者有97%表示,親人自殺死亡造成的影響比其他死亡形式的影響更難面對(Lukas & Seiden, 1997/2001)。

  筆者的研究發現以下概念可協助自殺者遺族(包括學生)面對自殺事件帶來的情緒困擾,提供助人者參考引用(呂欣芹, 2006):

  ▲知道你可以活下去,也許你不認為如此,但是你是可以的,给自己時間去恢復,允
   許自己得到專業幫助。

  ▲請你能信任的人來協助你一起渡過,避開告訴你要怎麼覺得或如何感覺的人,假如
   你想要說話,就打電話給人,找一位好聽者跟他分享。

  ▲不要害怕哭泣,掉眼淚具有療傷效用。

  ▲沒有食慾、失眠、憤怒、罪惡感、混亂是很常見的反應;你可能覺得被強烈的情緒
   淹沒,你並沒有發瘋,那些都是哀悼的反應。

  ▲你會常處於「為什麼會發生自殺事件」的掙扎中,直到你不再需要知道為什麼或是
   可以接受部分的答案。

  ▲你可能對自己曾做過或沒有去作某些事而覺得有罪惡感,要記得:沒有一個人在別
   人的生命中是唯一的影響力。

  ▲你可能對某個人、對這個世界、對你信仰的神明、甚至對你自己感到生氣;那麼就
   表達出這個情緒,這是正常的反應。

  ▲既然無可挽回,就試著體會逝者的痛苦,學習尊重他的選擇。

  ▲情緒是可能像潮水般再倒回的,但是你那時經驗到的是殘存的哀傷,未完成事件的
   片段。

  ▲懷抱悲傷不代表你仍然愛逝者,放手不意味著忘記,想起逝者時不必哀慟逾恆。

  ▲試著回想過去美好的回憶,走出悲傷不一定要忘記過去。

  ▲有自殺的想法是普通的,但不意味著你將按照那些想法行動。

  ▲儘管代價實在太大,還是可以試著找出自殺事件帶給你的正向改變。

  悲傷的經歷沒人想主動品嚐,萬一面臨了,也可以有康復和成長的空間。一片葉子落下了,明春還會有新芽;生命的風雨將我們摧折淋溼,卻抵擋不住我們向著陽光生長的力量。帶著這樣的希望,在陪伴學生面對親友自殺的悲傷時,幫助學生在失落造成的改變中找到康復與成長的可能道路;在悲傷之際找到適應與成長的新方式,這就是走過傷痛。

參考資料

Lukas, C., & Seiden, H. M. (1997/2001). Silent Grief-Living in the wake of suicide (楊淑智譯。難以承受的告別-自殺者親友的哀傷旅程). 台北:心靈工坊文化

呂欣芹. (2006). 自殺者遺族悲傷調適之模式初探,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市.

呂欣芹、洪晴晴. (2004). 這不是你的錯!陪伴學生走過親友自殺的傷痛. 康軒通訊, 1, 3-6.
  From : 220.139.88.6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芯秦 的頭像
    芯秦

    楊浴癒心生活坊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