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家大小事
Lilypie - Personal pictureLilypie Angel and Memorial tickers Lilypie - Personal pictureLilypie Kids Birthday tickers Daisypath Anniversary tickers PitaPata Cat tickers Lilypie Angel and Memorial tickers

目前分類:短文心得 (2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Jul 25 Thu 2013 08:54
  • 傳承

 62310_634858519858057_1432331673_n.jpg  

單槳操舟,這項絕技,三十年前我曾見過。
幾乎一模一樣的背影,是我的父親。
碧潭救生站,是我的根,我的驕傲。
我的父親、我的弟弟。

969551_634858499858059_960377788_n.jpg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133690_10152109782360517_814831578_o      

 

很無奈的決定來整理這篇文章。

其實這是我在研究所時期,修「發展心理學」時整理的專題。

主題是:家庭暴力-攻擊行為。沒錯!打孩子是家庭暴力,是一種攻擊行為。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一位哈佛心理學博士,任教於霍普金斯大學,是性學研究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從研究成人變性的案例中得出性別取向乃後天所決定,與先天性別無關的推論,因此主張出生時嬰兒性器官發育有缺陷的男嬰,可以經由變性手術以女孩養大。這項理論雖然爭論性甚大,但在醫學界卻主導了三十多年,只因為曼尼博士的聲望及他對研究的報導。一九七二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理荷爾蒙研究中心主任曼尼博士(John Money)公佈了一個「自然實驗」的結果,支持米德的理論,明確地指出「性別在出生時是沒有差別的,而是因為成長過程中不同的經驗,才逐漸區分成男性或女性」。


    這個案例在七○、八○年代一直是性別後天論的重要證據。直到九○年代學術界才注意到「其中有詐」,最後由記者科拉品托做了完整的報導,就是《性別天生》。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親看著愛子(女)的遺體喃喃問:「有什麼事情可以告訴我啊,都不講,我不知道發生什麼事。」這樣的片段,在新聞中屢見不鮮。在傷心之餘,這提醒了家長們,要注意孩子們的「求助」行為。


從小,孩子的求助對象一般都是父母,何以到了後來,家長反而成了什麼都不知道或是最後才知道的人?家長如何應對孩子的求助行為就是關鍵了!


如果孩子說:找不到外套,你回答他:「你每次外套都亂丟」
如果孩子說:忘了帶便當,你回答他:「你老是忘東忘西、心不在焉


久而久之,孩子學習到的就是「求助是沒有用的」,或是,向你求助
也只會被罵。那當然孩子不會想再多說什麼了。


再怎麼忙碌的家長,請千萬要留心孩子們的求助行為。若您真的無暇幫助他,至少請聽到他說的話,至少針對他問的問題去回答。若你有空,你可以幫他找外套、送便當,若你沒空也不要罵人,請回答,我沒看到你的外套、我今天沒有時間可以幫你送便當。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燒炭」自殺,是一種最特別的自殺方式。

 因為這方式不劇烈卻致命,這一點很要命,會讓不是決心要死的人,不小心把自己弄死。但這群人也正是自殺防治還能著力之處。

決心要死的人,才能選擇劇烈且致命的手段,比如跳樓(六樓以上)、比如臥軌、比如自焚。這點很難預防。通常死意堅決,可能是極端痛苦,也可能是疾病造成。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這張圖中,你看到的是少女還是老婦?

這並不是什麼心理測驗,但借這圖卻能讓某些概念更加具體。

心理學家常說,眼見不能為憑,就是如此。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汪培珽

 

這件事,現代父母,沒人不懂;簡單明瞭,不需要解釋。只要有「同理心」的人都應該知道,萬萬不可以做。可是,有多少父母明瞭,不做這件事對手足感情的重要性嗎?

 

我不做。我打死不做。盛怒之下不做,氣急敗壞不做,無可奈何不做,無計可施也不做。反正我知道,我不能做。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作者:慈濟婦產科楊濬光醫師

當婦產科醫生今天剛好滿10年,我深刻的感覺到,台灣的孕婦是很不快樂的。產後多半憂鬱,連產前都憂鬱,這是為什麼呢?

小孩出生後有過敏體質:一定是媽媽在懷孕的時候亂吃東西!

懷孕到了7周發現寶寶沒有心跳了:一定是媽媽穿太緊的牛仔褲、或是吃了不該吃的東西!

小孩出生皮膚黑黑的:一定是媽媽懷孕的時候不肯喝豆漿造成的!

為什麼小孩不健康,都和孕婦有關係?

其實不健康的小孩,絕大多數是天生的,和懷孕過程一點關係都沒有。

孕婦不能坐飛機,孕婦不能搭郵輪嗎?懷孕不能運動,不能剪頭髮嗎?

生產的時候不能打無痛分娩,這樣對寶寶不好?

懷孕不能養狗養貓?懷孕不能騎摩托車?懷孕不能游泳?

各位孕婦吃芒果、吃西瓜、吃木瓜、吃冰淇淋的時候,我不相信沒有人會來制止你們。

孕婦不能參加喜宴?孕婦不能吃喜餅?孕婦不能拜拜?孕婦跟孕婦不能面對面?這些大家應該都有聽過吧?

為什麼要設這麼多的禁忌給孕婦?

其實上面所有的事情,孕婦都是可以做的。

孕婦不要熬夜;孕婦不要抽菸;孕婦不能亂生氣;孕婦不能暴飲暴食;孕婦不要吃太多加工食品。

以上這些是正確的。但是,沒有懷孕的人做這些事情就不要緊嗎?怎麼大家特別愛管孕婦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或許我看的過於嚴重了,大部分的人可能不覺得這些是對孕婦的歧視,或許只是出自於關心。但,總得有學科學的人,對上面的事情,做一個釐清。上個星期有位孕婦來我的門診,要求我當著她的老公面前回答「孕婦到底可不可以吃西瓜?」實在很誇張!懷孕真的很辛苦,要多一點關懷與體諒,不然,誰想要再幫你們這些臭男人懷孕啊?

下一個10年,如果我要選總統,我一定把「消除對孕婦的歧視」當成我政見的第一條,希望大家能夠認同我的理念,感恩!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當小孩生病的時候,作母親的責無旁貸,母親就是要跟小孩在一起。在依附關係的母嬰連結中,有一種說法,叫做運動覺,這是一種感覺,一種特有的感覺,只有母親才有。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江洋波瀾》永遠可以給予安慰

2000年夏天,我帶著即將完成國家衛生研究院婦癌專科醫師訓練的六個學員,到美國參加美國婦癌醫學會,並參訪美國西岸的幾個主要癌症中心。參訪結束前,訓練計畫的國際老師,著名的婦癌專家里奧‧拉加西(Leo Lagasse)教授在洛杉磯家裡設宴款待我們。拉加西教授年近七十,精神奕奕,臨床上仍極活躍,並積極從事援助第三世界醫療的人道醫療活動,極受人尊敬。晚宴結束,大家閒聊時,我向他請教照顧癌症病人的困境,並舉我照顧過的吳小姐為例。

 

吳小姐第一次來看我時才三十出頭,在一家大醫院剛開完刀,當時無法切除已經散布在腹腔內的卵巢癌,由於手術時腸子受傷,腹部的引流管還不斷有腸液流出。醫師告訴家人可以開始安排後事。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痛苦之源
【聯合報╱楊育正】
2008.02.26 01:59 am
 

不久前寫了一張卡片,回應一位病患對我傾訴他的愁苦:

秀玲姐:非常感謝妳回頭告訴我心裡的話,讓我知道你確實把我當作可以信任的醫師,也鼓勵我更努力作一個好醫生。醫師工作繁重而辛苦,也需要來自如您一般的信任、鼓勵和支持才能繼續熱情的工作。讓我們知道世間雖有愁苦煩惱,其實溫情也總在我們身旁,上帝總不離棄我們。請問候您可愛的兒子,並祝他軍旅安全順利,祝福您健康喜樂,將來為他人作好的見證。

 

秀玲女士在醫院社會服務室擔任義工多年,一向樂善好施,不斷付出,卻疏於注意自己的健康,當她終於為長期不正常的出血就醫時,子宮內膜癌已經轉移到肝臟。經過許多科聯合診治,費心費力,病況目前相當良好,不管是臨床身體檢查、血液檢查或醫學影像檢查都沒有疾病的痕跡,我們都極慶幸。

 

秀玲女士有一個長得很秀氣又討喜的兒子,就醫期間對媽媽照顧得無微不至,我知道許多病房裡的護士小姐,當我查房時搶著跟診,可能有他的關係。

 

當秀玲女士經過了治療後的急性照護期,我交代她從此只要定期的返診,注意「傾聽身體的聲音」,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多攝取新鮮蔬果及蛋白質,她很安心的離院,預定每三個月返診追蹤檢查,一切都很順利。

 

當她出院後第二次到門診追蹤,所有檢查仍都很好,秀玲女士看來也很安詳,他告訴我他兒子已經當兵去了,在診察後先向我拜了早年而離去。當我看完整個門診,卻發現原來她仍在門口等我。

 

這時候的她似乎變了樣,就是初次獲知嚴重病情時也沒有此刻沮喪的模樣。她說心裡很鬱悶,希望能和我談談。

 

秀玲女士有個年老的母親,住在嘉義鄉下故居,是傳統的莊稼人。自從她生病以後,母親認為生了婦人病很丟臉,不僅不來看她,也不准她回鄉去,「因為鄰居們知道了會很沒面子。」我和門診的護士只能緊握她的手,卻不知如何啟齒安慰。原來傷害人最深的不是肉體的病痛,卻是無知和愚昧,尤其當無知和愚昧竟至足以淹沒親情!

 

雖然許多宗教將生病歸咎於惡緣,但也肯定對惡緣的接納和轉化可以讓人真正的提升,就像尼采說:「愚昧無知是一切痛苦之源。」但也說:「最大的痛苦乃精神最後的解放者,由於這個痛苦,我們才得以瞭解最後且最深的真理。」當我緊握秀玲姐的雙手,我相信她也感覺到我的心痛 ——一種深刻連結人和人之間的感覺,卻又深深的無奈。

 

回到辦公室,我為她禱告,並感謝藉由病患對醫師的信任,讓我和患者建立心靈相互扶持的關係,醫院的社會服務部門也會持續關懷,希望能化解老人家的愚癡,願秀玲姐的心靈和健康都能堅強,並獲得磨練後的提升。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人得了癌症,但人不是癌症。醫療從業人員應將病人看為完整的個人,而非只看到一堆問題……

 

【楊育正】

參加一位病人李老師的追思禮拜,原本只為安慰遺族。我提早十分鐘到,但教堂早已人潮聚集,我只能到樓上的小廳藉著視訊參與。禮拜進行中周圍不時傳來啜泣聲,從許多分享中發現我竟是在追思禮拜才真正認識李老師。於是,我想到在組織大師韓第的生命故事《你拿什麼定義自己》一書中,提到由於父親不願離開故鄉,常推辭升遷機會,他以為父親似乎是個不求上進的人。父親去世後,才驚訝於參與父親喪禮的人們,竟然多到擠滿了教堂,這些人專程從愛爾蘭各地趕來。他想到以後會有多少人參加自己的喪禮,這才恍然明白,自己從來不曾瞭解父親,原來父親是如此偉大。韓第於是再次思考,生命和工作會對誰這樣重要?忙碌與成就和這麼多受到他影響的生命相比,價值有多高?在李老師的追思禮拜中,我有著相同的心情。

 

李老師成長在基督教的家庭,從小在藝術方面表現突出,自大學音樂系畢業之後,由於信仰的虔誠,為要好好服事教會聖樂事工,於是立下志向要努力讓自己成為教會所需要的聖樂人才,並把自己培養成基督徒所謂的「神的器皿」來擔負責任。其後留學法國,參與巴黎教會的建立,以教會聯結異鄉遊子,並且二度到非洲開拓教會聖工,對沉重的工作負荷全然不以為苦。

 

李老師雖然沒有自己的孩子,但她外形柔美,平日與人相處時言語溫和,充滿愛心,帶領過許多的合唱團、詩班和聖樂團。長期四處奔波,宛如母親呵護外出學子,她帶領過的學生們都告訴她:「我們都是你的孩子。」李老師的愛心和無私的付出早已超越了特定宗教的藩籬。

 

我一直在思考的是李老師的這些事蹟,當她在醫院治療時,為什麼我竟全然不知?我看到的只是一位卵巢癌病患,當時腫瘤已蔓延出卵巢,病情不尋常的快速進展惡化,整個治療過程只有一年左右,去世時不到五十歲。斯人而有斯疾,我們只能默然不語。讀著李老師追思禮拜的程序單裡許多動人的悼念文,我心中反覆的想著為什麼這麼遲才讀到李老師如此美麗的樂章。

 

當醫師宣告:「你得了癌症。」由於癌症被認為是威脅生命的重大疾病,人們往往聚焦在疾病上而認知成「我是癌症」。抗癌歷程固然是重要的,但抗癌的目的是為了生活。人得了癌症,但人不是癌症。醫療從業人員應將病人看為完整的個人,而非只看到一堆問題……

 

在台灣,重症病人的心理、社會與靈性的議題,還有非常需要醫療專業人員留心的地方。我們可以為自己辯護說「我致力於用有限的資源照顧更多的病患」嗎?我們可以說「我沒有時間,因為我有好多、好多病人需要我」嗎?其實,越是處在重症的病患,心理與靈性的議題對病人與家屬的重要性就越為強烈。

 

雖然至今,我仍為了太晚瞭解李老師而深感遺憾,但這一課讓我學習到:要更費心去試著瞭解對重症病人來說,生命中重要的是什麼?有價值的是什麼?他們過去努力做的所求何物?所為何事?我們如何分享和肯定他們已經做的,對於他們還沒完成的,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如何交託、如何放下,讓心靈陪伴的層次更為深沉。由此看來,我對李老師的瞭解還不算太晚。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醫師宣告:「你得了癌症(You have cancer)」,由於癌症被認為是威脅生命的重大疾病,人們往往會投注所有的心力在疾病上而認知成「我是癌症」(I am cancer)。抗癌歷程固然是重要的,但抗癌的目的是為了生活。人得了癌症,但人不是癌症。因此,醫療從業人員應將病人看為完整的個人而非只看到一堆問題…

 

我去參加我的病人- 李 老師的追思禮拜,原本只為安慰遺族。我提早十分鐘到,但現場早已人潮聚集,我只能到樓上的小廳藉著視訊參與。於是,我想到在組織大師韓第的生命故事「你拿什麼定義自己」一書中,韓第提到由於父親不願離開故鄉,常推辭升遷機會,他以為父親似乎是個不求上進的人。直到父親去世後,韓第驚訝於參與父親喪禮的人們竟然多到擠滿了教堂,這些人專程從愛爾蘭各地趕來。他想到以後會有多少人參加自己的喪禮?這才恍然明白,自己從來不曾瞭解父親,原來父親是偉大的。於是再次思考,我的生命和工作會對誰這樣重要?我的忙碌與成就和這麼多受到他影響的生命相比,價值有多高?在 李 老師的追思禮拜中,我有著相同的心情。

 

老師成長在基督教的家庭,從小在藝術方面表現突出,自大學音樂系畢業之後,由於信仰的虔誠,為要好好服事教會聖樂事工,於是立下志向要努力讓自己成為教會所需要的聖樂人才,把自己培養成基督徒所謂的「神的器皿」來擔負責任。其後留學法國,參與巴黎教會的建立並且二度到非洲開拓教會聖工,對沈重的工作負荷全然不以為苦。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唯一讓我對妳沒有愧疚的是,這12個月又17天中,每次的回診、住院、檢查、開刀,我未曾缺席沒有陪著妳的!

 
 
28年前太多的陰錯陽差以及主的安排,我們在華岡相遇,開啟了我們的一場「頭」與「身體」的邂逅。妳早我1年進華岡,妳早我1年畢業,妳早我1年進師大研究所,妳早我1年進台南家專(台南科大前身),妳也早我1步到法國進修,妳總是早我1步。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的十字架   一位醫生談臨終、悲傷與生死
【聯合報╱楊育正    2007.06.24/25 】http://udn.com/NEWS/READING/X5/3899784.shtml
 

從臨床醫生 到社會公益服務的醫生

請先談談您的醫師生涯。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有一天回診時問她還有什麼希望做的事,她告訴我想吃生魚片……

我們所疼愛的孟蓮在二天前平靜的走了,孟蓮從發病迄今只經歷了不到二年,發病以來一直以一種無奈的平靜接受醫療的不確定性和不適。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19 Wed 2007 11:55
  • 哀傷

醫院的安寧病房曾做過調查,60%以上的臨終病人表示此生已無未了之事。似乎多數人最終都能坦然面對。我親身照顧癌症病患多年,常遇到死者願往而生者不放。自古以來我們似乎都避諱與親人談臨終問題,以至於一旦面對,束手無策。

死亡的背後誠然有許多我們不知道、不可知的部分,學習和面對它是人生成長的最後階段。

我們是否可以灑脫得如葉慈所寫的詩:「我在陽光下抖落我的枝葉和花朵,現在我可以枯萎而進入真理」?或如伊麗莎白‧羅素的堅定信仰:「時機成熟時,我們就會拋棄肉身、擺脫病痛、恐懼和人生的煩惱,逍遙自在,宛如一隻飛回上帝身邊的彩蝶」?

我在想起林女士的故事時,心頭一直浮現《尋找失樂園》影片中,那位稚齡的小兒子含淚提出的問題:「為什麼他們必須死亡?」

林女士二年多前診斷出卵巢癌,當時並沒有明顯的症狀,卻已是第三期了。手術後她接受了六次化學治療,其後由她小兒子的安排接受另類醫療,到不久前感覺腹脹,經檢查確認癌症復發,並已經有廣泛的腹腔內散布及肋膜積水。由於腫瘤的壓迫,直腸極度狹窄,瀕臨阻塞。林女士不願再接受手術,在本院經一次化學治療不幸發生嚴重的骨髓抑制,併發敗血症,病況危急。林女士意識清楚,多次表達希望平靜的離去,已經和先生一起簽署放棄施行心肺復甦術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明知道生命必有終點,但就是保持懵懂的期待,以為永遠還有明天。一旦罹癌,雖然令人惶恐,卻並未曾剝奪原以為必有的明天。重度卵巢癌成功的治療目標常是將疾病變成相對穩定的慢性病狀態,在剩餘可計數的年歲中與之共生。在我治療過的一千多個癌症病患中,黃太太經歷的轉折起伏是一個特別的例子。

黃太太婚後多年不孕,遍訪名醫無效,後來領養了一個兒子。黃太太因腹脹來看我時,他的養子已二十多歲,長得一表人才、高大英挺,看得出來他們夫妻都很疼他。

黃太太經診斷罹患了卵巢癌,大手術後,又接受化學治療。當年止吐藥物效果不好,因此化療非常辛苦,使得有些病患飽經折磨後,對當時化療藥物造成的噁心、嘔吐深深畏懼,即使在家期間,只要一想到化療就又感覺噁心起來。當年也尚未普遍使用植入式血管入口裝置,生病久了,血管變得更小而深沉,靜脈注射不易,打針變成每天要接受的酷刑。黃太太堅強的撐完所有的治療過程,因為她有期待中的事,她告訴我,她的兒子快要結婚了,她等著當阿嬤!這個期待支撐著她,使她看來堅強無比。

完成所有化療後,在一次門診時她告訴我兒子結婚了,事隔多年,我似乎仍看到她久病的臉上閃耀著喜悅的光芒。以後在歷次的門診追蹤中,她不斷的和我分享家裡的訊息:媳婦的乖巧、先生的體貼、媳婦懷孕了,以及她終於當阿嬤了!幾個月後當小孫子可以帶出門時,他們全家都陪黃太太來看我,和我分享他們的喜悅。

癌症病患治療時,我們常須討論如何在生活起居、日常飲食上配合,我常感覺,樂觀、堅強的人似乎比憂鬱、經常悶悶不樂的人病情控制得更好。黃太太的病情在這時受到良好的控制。

所羅門王在傳道書3章11節說:「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

洋溢著幸福的黃太太每次來門診都和我分享她生活中的點滴,然而有一天,她的幸福突然風雲變色。黃太太生病後就不再上班,在病情穩定幾乎整天在家時,才發現先生常常消失不見人影,先生仍然體貼。黃太太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掙扎許久才決定偷偷追查,竟然發現她的先生早就有了外遇,並且在外面有他自己的「親生骨肉」。先生這時卻要求她接納「既成的事實」。一夕間一個一起走過疾病挑戰的美滿家庭,變得支離破碎。不僅黃太太要面對謊言揭露的震驚,她的養子也傷心面對父親原來一直都介意是否為「親生骨肉」的打擊。其後黃太太癌症復發,不久去世。

我知道「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黃太太堅強面對疾病,使得宿願得償,但也因此當隱藏的真相揭露時,幸福的假象頓時成空。是否一切果然如老子說的這句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我們比較希望擁有幸福,還是得知真相?

2007/12/04 聯合報 馬偕紀念醫院 副院長 楊育正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有一本書「我‧拋棄了的‧女人」這本書的中心思想是,愛不只是看到別人受苦,而生的憐憫之心,不只是與悲傷者同悲傷,卻無任何作為,而是要努力與忍耐。我很同意這樣的說法。

 

前一陣子本院在台灣首先發展一些可以進行人工流產的標準,我們透過婦產科、兒科、精神科醫師、牧師、社工所組成的倫理委員會來討論。但是,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做決定或是替別人做決定之所以做的不夠好是由於我們對生命的體驗不足,因此我想分享珊珊的故事。

 

珊珊今年26歲,她的家族有肢體方面的基因遺傳,大約有50%的可能性。她有一個姊姊是「五隻手指的」,從前我會說姊姊是「正常的」,但是珊珊讓我學習到這樣的形容是不對的。因為當我們在同情別人或說別人不正常的時候,那其實傳達著歧視的意味。珊珊每一次提醒我的時候,我不但虛心接受而且覺得很慚愧,更覺得要學習的仍然很多。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請「容許」我想死

 

我的好友第三次尋死亡未果,一般的說法是好友「自殺未遂」。我向來不說「未遂」,這個用詞含有價值判斷,通常形容非法或不被認可的事情。「尋死」和「自殺」也不一樣,好友只是嚮往死亡,她沒有「殺」的行為和動機。

根據統計,70%的人在一生當中曾有過「不如死了算了」的想法。有些人是意念,有些人付諸行動。沒自殺過的人,不見得就比較高明,懂得掌握或珍惜生命。實際上,我的好友無論在學歷、人際關係、自我覺察、社會功能、聰明才智各方面,都可算是站在金字塔的頂端了。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