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2.png

一篇論文的評分,參考文獻占了10%,不只是指格式。期刊、書籍的引用寫法,只要交給書目管理軟體,都能正確輸出成各種格式。

閱讀文獻是為了了解既有的成果,一般建議具代表性的學者和具權威的學術期刊至少佔70%,且5年以內的文獻不低於50%。

 

至於要怎麼引用文獻?為什麼要引用?要引用什麼?

最重要的是那篇文獻的主要成果,也就是貢獻,而不是文字。

引用是拿別人的和自己的相比較或是用別人的佐證自己的。所以那是別人的成果,一定要註明出處,也就是哪裡看來的。

其次,一定要有自己的觀點,才能比較和佐證,絕對不是看到喜歡的、寫得好的就剪下貼上,收集幾篇就可以變成一篇自己的?

只要沒有自己的觀點,即使是用自己的話重述一次,精神、情節大同小異,在學術上還是算抄襲

 

 

撰寫文獻時如果沒看過原著作,只是從其他人的著作中看到的,就是二手出處,引用時必須同時註明。

以自殺者遺族的文獻為例:

喬登伯伯Jordan( 2001)提到:只用量性研究方法和一般功能來比較自殺和其他死因遺族的差異,不容易發覺自殺者遺族悲傷歷程的特殊性...( 貝里等人Bailley et al.,1999)」如何引用呢?

 

上策:正確的一手引用

把Jordan2001的文章找出來,把他的引用的文獻全部找出來。閱讀之後按自己的方式依研究方法或結果等歸納整理。如果自己看過,確認內容,那麼是可以跳過喬登,直接引用一手文獻。貝里(1999 )指出只用量性研究方法和一般功能來比較自殺和其他死因遺族的差異,不容易發覺自殺者遺族悲傷歷程的特殊性..」正確??一般說來理當如此,畢竟你沒有理由相信喬登引述的都對。但是,在這裡,錯了!錯了!錯了!如果文獻出現上面的句子,那百分之百是抄襲。

 

貝里那群人的研究是以350位喪親的大學生為樣本,依親人的死因分為四組,包括自殺(n=34)、事故(n=57)、非預期自然(n=102)、預期自然(n=157),以巴雷特的悲傷經驗問卷TheGrief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GEQ; Barrett & Scott, 1989)調查進行標準化測量,經多元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自殺者遺族與其他對照組比較,經歷更頻繁的被拒絕感、感覺自己該為自殺負責、更覺羞愧與汙名化。

 

用量性和功能很難分辨自殺喪慟的結論顯然不是貝里的貢獻。

一路追下去,可以從比較「自殺和其他死因遺族悲傷的研究」找到以下十幾個特徵:

 

1.自殺者遺族具較高程度的心理困擾,較需要專業心理健康協助,包含憂鬱和創傷後壓力疾患(Bailley & Kral, 1999; Brent et al., 1992; L.G. Calhoun, Selby, & Faulstich, 1980; Farberow, Gallagher-Thompson, Gilewski, & Thompson, 1992; Knieper, 1999; Kovarsky, 1989)。2.自殺者遺族較可能持續悲傷和憂鬱,悲傷反應隨時間而增高(Bailey et al., 1999; Demi, 1984; Knieper, 1999; Kovarsy, 1989; Miles & Demi, 1992)。3.自殺者遺族感到較高程度的被汙名化(perceived stigmatization)更頻繁的覺得被其他人排拒(rejection)(Bailley & Kral, 1999; Barrett & Scott, 1990; Knieper, 1999; John L. McIntosh, 1993; Reed & Greenwald, 1991; Saunders, 1981)...後續11項省略。

 

以這樣逐條呈現,才是正確的一手引用***只能顯示作者的閱讀的能力和勤勞(勉強給三顆星***)。最好可以再進一步地歸納整理,才能顯出文獻整理寫作的功夫。

 

較好的一手引用****

 

有許多研究指出自殺者遺族的悲傷歷程不同於其他死因的遺族:自殺者遺族具較高程度的心理困擾,較需要專業心理健康協助,包含憂鬱和創傷後壓力疾患。較可能持續悲傷和憂鬱,悲傷反應隨時間而相較增高,整體悲傷反應較複雜、經驗較多的憤怒、罪惡感、羞愧、感到較高程度的被汙名化,更頻繁的覺得被其他人排拒。有較強烈被逝者拒絕的感受、恐懼自己因遺傳因素步上自殺之途、較缺乏社會支持...等(容我略過一串重複出現的文獻)。在這裡只有先把位置擺好,至少還要再加上自己的觀點。

 

更好的引用*****

 

但是如果和我一樣長時間浸泡在自殺者遺族的相關領域裡,你就會知道John R. Jordan堪稱自殺者遺族界的大師,他的工作聚焦在自殺者遺族超過35年。他在美國自殺預防基金會(AFSP)擔任遺族悲傷專業顧問超過25年,為許多遺族相關組織撰寫指引,培訓遺族的專業治療醫師。

 

他2001年的這篇自殺喪慟大不同的文獻回顧,是重量級學者發表在重量級期刊的綜述文章,到目前為止已被正式學術期刊論文引用517次,在2018、2019仍有超過50篇學術論文引用。另外,這篇文章是刊載在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SSCI)的期刊,(如果)剛好我也想投這本期刊。因此在這裡(假設),喬登引用貝里的文章這一項事實比貝里的作品更為重要。這個觀點是喬登回顧文獻的心得,是喬登提出的。

 

自殺者遺族常見的悲傷反應也存在於其他創傷性失落情境的遺族, 二者之間存在較多的相相似性而非相異性。但是Jordan ( 2001 )指出,以量性研究評估自殺者遺族的悲傷歷程,或精神醫學的症狀診斷,或社會功能的觀點,不容易發覺自殺者遺族悲傷歷程的特殊性( Alexander, 1991 ;Bailey et al., 1999; Bolton, 1983; Clark & Goldn, l 995; Cleiren, 1993; Dunn & Morrish-Vidners, 1988; Knieper, 1999; Ness & Pfeffer, 1990; Rando, 1995; Range & Calhoun, 1990; Van Der Wal, 1989; Worden, 1991 ) 。依循這樣的脈絡可以發現有大量的證據顯示在質化的研究中,自殺者遺族的悲傷歷程不同於其他死因的遺族。例如自殺者遺族悲傷反應會隨時間而增高,整體悲傷反應較複雜、經驗較多的憤怒、罪惡感、羞愧、感到較高程度的被汙名化,更頻繁的覺得被其他人排拒。有較強烈被逝者拒絕的感受、恐懼自己因遺傳因素步上自殺之途、較缺乏社會支持...等(Barrett &Scott, 1990; Calhoun, Selby, & Steelman, 1998; Cleiren, 1993; Colt, 1991 ; Cook & Dworkin, 1992; Demi, 1984; Farberow, 1991; Farberow, Gallagher-ThompsoGilewski, & Thompson, 1992; Kovarsky, 1989; Mcintosh, Arnett, & Thomas, 1992; Miles & Demi, 1992; Ness & Pfeffer, 1990; Range & Calhoun, 1990; Seguin, Le sage, & kiely, 1993; Silverman, Range, & Overhols, 1994)


 

文章看到此就不難知道,抄襲我的文獻是很容易被發現的。如果引用了上述文獻,那麼記得要註明「Jordan (2001,引自呂欣芹、方俊凱、林綺雲,2007) 指出,以量性研究…」參考資料只需要附上呂欣芹、方俊凱、林綺雲(2007)。自殺者遺族悲傷調適之任務─危機模式初步建構。中華輔導學報,22,185-221(TSSCI)。現名: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對了,如果同樣作者的研究,參考的碩博士論文已經整理成學術期刊THCI、TSSCI以上,請選擇期刊論文。引用文獻的平均分數,大概就是這篇文章的平均分數。
 

至於二手引用,留到下篇再說明吧!預告一下,如果有文獻引用想跳過我,把喬登借去當成自己的一手文獻。

要先弄清楚喬登到底寫了什麼,你引用的是誰的觀點!

如果你身邊沒有這些原文書、期刊,而你翻譯的文字會剛好跟我很像!例如:Smolin 與 Guinan(1993)自殺者遺族在療傷路途上的七項課題

提醒您,先找個合理的理由。

 

另外:1.當你「忠於原味」的剪貼別人的論文時,必須在前後加「引號」,並且在引用時加頁碼或者整個段落縮排,以表示這段文字不是你寫的,是別人寫的,否則就是抄襲。

2.即使是換句話說,用自己的話說,一樣要註明出處,否則即使文字改變,只要精神、架構相同,還是抄襲。 3.自以為是地改幾個字可能比整段抄襲更不好,首先,有改錯字的可能,有些字是不能改的。其次,我們有什麼理由認為可以在重製別人的著作時,改掉幾個字?

 

參考文獻:

John R. Jordan, (2001). Is Suicide Bereavement Different? A Reassessment of the Literature. 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 Vol. 31, No. 1, pp. 91-102.

呂欣芹、方俊凱、林綺雲(2007)。自殺者遺族悲傷調適之任務─危機模式初步建構。中華輔導學報,22,185-221(TSSCI)。

 
 
arrow
arrow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