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殺之後:陪伴學生走過親友自殺的傷痛

呂欣芹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

衛生署於630日公布去年國人十大死因,自殺首度躍升男性死因第8位,且去除年齡等因素後,自殺死亡率增幅更較前年增加兩成,去年計有近4300人自殺身亡。這些數據提醒教師該注意什麼?除了需積極的推動生命教育,教導學生生命的可貴、發現生命的美好、告訴學生活著就有希望、生命是無可取代的,以增加學生的挫折容忍力;同時我們也要認知到,失落與悲傷的輔導也是生命教育的一環。故協助學生走過傷痛的蔭谷,陪伴他們面對自殺者留下的種種問題與悲傷,是不得不重視的課題(呂欣芹、洪晴晴, 2004)

對遭遇親友自殺的學生而言,被容許哀痛的時間會過去。喪禮結束了,學生開始期待自己可以擺脫混亂情緒,恢復上學。通常,這種期待不切實際,自殺造成的影響不會這麼輕易消散。如果教師只是一再告誡學生「要回到學校上課」、「聯考快到了,唸書最重要…」而學生又真的做不到時,最終,他會拒絕你的幫助。事實上,根據LukasSeiden的研究發現,接受問卷調查的受訪者有97%表示,親人自殺死亡造成的影響比其他類死亡的影響更難面對(Lukas & Seiden, 1997/2001)

在筆者的研究中發現以下概念可提供助人者引用來協助自殺者的家人(呂欣芹, 2006)

  • 知道你可以活下去,也許你不認為如此,但是你是可以的,给自己時間去恢復,允許自己得到專業幫助。
  • 請你能信任的人來協助你一起渡過,避開告訴你要怎麼覺得或如何感覺的人,假如你想要說話,就打電話給人,找一位好聽者跟他分享。
  • 不要害怕哭泣,掉眼淚具有療傷效用。
  • 沒有食慾、失眠、憤怒、罪惡感、混亂是很常見的反應;你可能覺得被強烈的情緒淹沒,你並沒有發瘋,那些都是哀悼的反應。
  • 你會常處於「為什麼會發生自殺事件」的掙扎中,直到你不再需要知道為什麼或是可以接受部分的答案。
  • 你可能對自己曾做過或沒有去作某些事而覺得有罪惡感,要記得:沒有一個人在別人的生命中是唯一的影響力。
  • 你可能對某個人、對這個世界、對你信仰的神明、甚至對你自己感到生氣;那麼就表達出這個情緒,這是正常的反應。
  • 既然無可挽回,就試著體會逝者的痛苦,學習尊重他的選擇。
  • 情緒是可能像潮水般再倒回的,但是你那時經驗到的是殘存的哀傷,未完成事件的片段。
  • 懷抱悲傷不代表你仍然愛逝者,放手不意味著忘記,想起逝者時不必哀慟逾恆。
  • 試著回想過去美好的回憶,走出悲傷不一定要忘記過去。
  • 有自殺的想法是普通的,但不意味著你將按照那些想法行動。
  • 儘管代價實在太大,還是可以試著找出自殺事件帶給你的正向改變。

悲傷的經歷沒人想主動品嚐,萬一面臨了,也可以有康復和成長的空間。一片葉子落下了,明春還會有新芽;生命的風雨將我們摧折淋溼,卻抵擋不住,我們向著陽光生長的力量。帶著這樣的希望,在陪伴學生面對親友自殺的悲傷時,幫助學生在失落造成的改變中找到康復與成長的可能道路;在悲傷之際找到適應與成長的新方式,這就是走過傷痛。

 

參考資料

Lukas, C., & Seiden, H. M. (1997/2001). Silent Grief-Living in the wake of suicide (楊淑智譯。難以承受的告別-自殺者親友的哀傷旅程). 台北:: 心靈工坊文化.

呂欣芹. (2006). 自殺者遺族悲傷調適之模式初探.未出版的碩士論文,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 台北市.

呂欣芹、洪晴晴. (2004). 這不是你的錯!陪伴學生走過親友自殺的傷痛. 康軒通訊, 1, 3-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