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家大小事
Lilypie - Personal pictureLilypie Angel and Memorial tickers Lilypie - Personal pictureLilypie Kids Birthday tickers Daisypath Anniversary tickers PitaPata Cat tickers Lilypie Angel and Memorial tickers
  • Sep 26 Wed 2007 11:01
  • 綠光

現代護理專業的鼻祖和創始人,中外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偉大女性,是英國的驕傲,近代護理學的奠基人-弗羅倫斯‧南丁格爾。她的誓言被西方醫學界視為「現代版希波克拉底誓言」。

 

誠, 誓,

潔,忠 守,

準, 事,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寧病房的中庭花園裡住著一隻白色的的貓咪,模樣和我家樂樂有幾分相似。一雙大眼睛配上無辜的表情,很討人喜歡。花園的四周有幾扇落地窗,通往一間、一間的病房。其中的一扇落地窗前有一個碟子裝滿了貓飼料,猜想那門後一定住著愛貓人。我來到她的床前,她讓我坐在她的床上。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風箏飛走了-自殺事件發生後助人者的失落與悲傷

美國自殺學協會創辦人Edwin Shneidman曾說:「我相信自殺的人把他心理的骨骸,存放在生者情感的衣櫥中。他讓生者帶著種種負向的情緒,並深深為他們是否導致自殺或未能『預防』自殺而困擾,這是一個沈重的包袱。」當機構發生自殺相關議題時,處理起來是相當棘手的事。因為大部分的教師、醫護、心理、社工等專業照護人員,少有機會學習如何因應自己的各種反應,更遑論去協助與處理自殺之後所遺留下來的種種問題。

自殺者就像風箏,助人者猶如大風中牽引著風箏的人,轉眼離散時,常留下的是依然拉著長線一臉茫然錯愕的助人者者,長線牽繫的不再是希望,而是無盡的思念與不捨,甚至懊悔與傷悲。Rando將突發、暴力、可預防的死亡情境定義為創傷性死亡。「創傷性的死亡」等同複雜性悲傷的高危險因素,亦即無法「正常」的悲傷。其中生者對於死亡「可預防性」的看法強烈影響悲傷反應。如果個人認為死亡是可以預防的,會增加悲傷的時間與強(Rando, 1993, , 1995; Stillion, 1996/2002)。自殺常被認為是可以預防的死亡,這樣的死亡不該發生,這不是不可避免的,這樣的想法驅使生者耗費許多時間與精力搜尋死亡的因果關係。當死亡的原因是自殺時,許多悲傷情緒轉換的階段會被打散、上下翻覆,是一種複雜的悲傷經驗。

Edwin Shneidman開始以「自殺者遺族(Survivors of Suicide; SoS)」的名稱,來稱呼因自殺死亡事件而遭受痛苦的人,用以強調這些人們本身也是自殺事件的受害者(victims),並且強調自殺事件的受害者不僅是自殺者的親友,還包含了教師、學生、同事、治療者等。由此看來,當案主自殺死亡後,治療者也是「自殺者遺族」之一。特別是從事「自殺防治」的第一線工作者,因為相信或者被期待自殺是「可預防」的死亡。此外,自殺事件發生後治療者常受到指責。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統計,若因病患自殺而死亡,則有半數其家屬會提出告訴(Kaplan, 1994; 吳建昌, 2000),這表示病患自殺死亡後有半數的治療者將遭受到家屬的責難。這還不包含來自機構、主管、同仁之間的責備或探詢。由此可見,案主自殺死亡對治療者而言是種重大的壓力事件。

案主自殺後助人者的反應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很多人以為事情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一定可以堅強面對,然而人其實沒那麼堅強,給自己一點時間來面對,因為故事不會因而終止。」一位好友被訪問的時候說出了這段話。驚訝於他這樣的說法……。

 

還記得多年前在車上,我們曾有過的對話像是這樣的...

他:「妳最近怎樣?.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好友的論文完成了。

 

誰教我如何以拳頭痛擊命運?

誰教我如何以刀刃劈砍天空?

誰來告訴我這一刻不是真的?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一位哈佛心理學博士,任教於霍普金斯大學,是性學研究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從研究成人變性的案例中得出性別取向乃後天所決定,與先天性別無關的推論,因此主張出生時嬰兒性器官發育有缺陷的男嬰,可以經由變性手術以女孩養大。

 

這項理論雖然爭論性甚大,但在醫學界卻主導了三十多年,只因為曼尼博士的聲望及他對研究的報導。一九七二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理荷爾蒙研究中心主任曼尼博士(John Money)公佈了一個「自然實驗」的結果,支持米德的理論,明確地指出「性別在出生時是沒有差別的,而是因為成長過程中不同的經驗,才逐漸區分成男性或女性」。

 

這個案例在七○、八○年代一直是性別後天論的重要證據。直到九○年代學術界才注意到「其中有詐」,最後由記者科拉品托做了完整的報導,就是《性別天生》。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一本書「我‧拋棄了的‧女人」這本書的中心思想是,愛不只是看到別人受苦,而生的憐憫之心,不只是與悲傷者同悲傷,卻無任何作為,而是要努力與忍耐。我很同意這樣的說法。

 

前一陣子本院在台灣首先發展一些可以進行人工流產的標準,我們透過婦產科、兒科、精神科醫師、牧師、社工所組成的倫理委員會來討論。但是,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做決定或是替別人做決定之所以做的不夠好是由於我們對生命的體驗不足,因此我想分享珊珊的故事。

 

珊珊今年26歲,她的家族有肢體方面的基因遺傳,大約有50%的可能性。她有一個姊姊是「五隻手指的」,從前我會說姊姊是「正常的」,但是珊珊讓我學習到這樣的形容是不對的。因為當我們在同情別人或說別人不正常的時候,那其實傳達著歧視的意味。珊珊每一次提醒我的時候,我不但虛心接受而且覺得很慚愧,更覺得要學習的仍然很多。

芯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